嗨,早!
在第 400 期文章內宣布的【終身會員計劃】已經截止,謝謝大家的踴躍參與。我會在兩週內寄信給參與者,信中會向大家索取錢包地址,並提供 NFT 的領取教學。
上週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宣布將公司名稱改為 Meta,並將發展重心從社交網路轉向元宇宙(metaverse)。這篇文章討論 metaverse 的樣貌、可預見的問題,以及像 Adobe、Numbers 這些公司如何提出新的因應辦法?
真實的數位世界
上週臉書將公司名稱正式改為 Meta,執行長祖克柏則在《創辦人的信》中說明他對於 metaverse 的願景:
我們正在進入網際網路的新篇章,而這也是我們公司的全新開端。
數十年來,科技讓人們的關係更緊密。在我創辦臉書的時候,人們主要是以文字溝通。後來網路變得更加行動化、視覺化,大家開始使用手機視訊。從文字到影片;從桌上電腦到行動裝置。但這還不是科技發展的終點。
下一個平台將讓使用者更身歷其境,就像是具象化的網際網路,我們將它稱為元宇宙。使用者可以親身進入這個世界,而不再只是旁觀者。元宇宙不會由單一家公司創建。它將由創造者、開發者打造全新的數位體驗,並發展出比當前更豐富的創意經濟。
祖克柏非常擅長用一句話解釋新科技的具體用途。
例如當年臉書推出 Libra 時,祖克柏說的是「讓轉帳變得像傳訊息一樣簡單」。這句話大家一聽就懂。而這次他將公司改名為 Meta,主打的則是「讓人們親身走入數位世界」。這可說是目前為止,對 metaverse 最精準、易懂的說法。
科技正在讓數位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物理世界。
最初人們需要透過鍵盤、滑鼠才能進入數位世界,大家都曾花時間學習如何打字、使用滑鼠。iPhone 問世後,人們開始習慣在螢幕上「滑」手機,長輩則喜歡以更熟悉的手寫(或語音)代替打字輸入。metaverse 還會更進一步,讓人們像是生活在物理世界一樣,不用再學習新的技能就能直接融入。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
當人們把物理世界的生活習慣帶進數位世界,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早已想好要到 metaverse 卡位,提供產品、服務來滿足人們的需求。等商機擴大,企業還得招募員工。以後你我身邊一定有朋友每天要「通勤」到 metaverse 上班。未來當 metaverse 變成人們養家糊口的地方,或許就不會有人再說它是「虛擬」世界了。

但是成為物理世界的平行宇宙,還不能算是 metaverse 的全貌。人們會在 metaverse 追逐更豐富的生活,打破物理世界的規則與限制。只是衍生的問題也已經可以預見。
以假亂真的 Deepfake
上面那段影片中的第 48 秒位置,祖克柏坐上牌桌並詢問同桌的牌友:「嘿,Baz 是你嗎?」
如果這句問候發生在物理世界,肯定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畢竟看得見長相,也聽得見聲音,就不需要再次確認對方身份。但在數位世界裡,眼見不一定為憑。最近台灣就有一位網紅因為濫用 Deepfake 技術而觸法。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
網紅小玉以 Deepfake(深偽技術)將台灣女性公眾人物的面孔移植至色情片而遭到警方逮捕。然而,早在這起重大案件爆發前,Deepfake 在全球便已遭不肖人士用來進行金融犯罪、傳播假新聞,和破壞他國選舉。
這項將名人「換臉」至各式影片的技術,原先是人工智慧的一大進展。它依賴一種稱為人工神經網絡的系統,只要將數十萬張圖像,輸入人工神經網絡,就能「訓練」它們識別並重建人們的面部樣態。
真人的聲音、表情都能靠 Deepfake 無中生有。同樣的技術,未來還可能被詐騙集團用在 metaverse 裡。
有許多長輩都曾接過兒女遭綁架的詐騙電話。當電話那頭傳來和兒女非常相似的呼救聲,不少父母會趕緊支付贖金。事後才驚覺那些聲音是偽造的。類似的情況未來也可能在 metaverse 真實上演。畢竟在數位世界裡變臉和變聲都比物理世界更簡單,這就更容易讓人們受騙上當。
要如何在數位世界中辨別真偽?最近 Adobe 和新創公司 Numbers 分別提出「內容憑證」和經濟誘因的解決辦法。
辨別真偽的新方法
NFT 可說是 metaverse 的基礎元素之一。
為了搶先佈局數位世界,不少玩家會上 NFT 拍賣場參與競標。只不過仿冒的 NFT 抓不勝抓,不知情的玩家很容易就會買到有心人士偷圖來發行的 NFT。
好消息是最近 Adobe 宣布一項新功能,讓內容原創者可以將個人的社群帳號、錢包地址透過 Photoshop 綁定在圖像的資訊欄位上。最特別的是,這項資訊會直接顯示在像 OpenSea 這樣的 NFT 拍賣場,讓買家更容易辨別 NFT 的真偽。
根據 Adobe 的新聞稿:
兩年前我們發起了內容真實性倡議 (CAI),藉由提供圖像的「數位履歷」來保護創作者。今天我們很高興宣布這項計畫的最新進展 —— 內容憑證(content credential)—— 這是 Adobe 讓數位內容變得更可靠的全新方法。
用戶現在可以在 Photoshop 連接個人的社交帳號、加密貨幣錢包地址,並將這些資料加入圖像的內容憑證中,藉此向消費者證明你就是內容的原創者。如果有人要將圖像發行成 NFT,錢包地址就能發揮作用。
Adobe 已經與 NFT 拍賣場例如 OpenSea、Rarible、KnownOrigin 和 SuperRare 合作將內容憑證的資料顯示出來,收藏家就能檢查原創者與發行者的錢包地址是否相同。
「內容憑證」就像是替數位內容加上產銷履歷。
以下圖為例,人們未來在 NFT 拍賣場也能回溯查詢圖像的詳細來歷、創作者資訊。
這是鼓勵社群正向競爭。如果知名的創作者都會在作品加上個人的社群帳號、錢包地址供投資者驗證,那麼完全空白的產銷履歷市場價格可能就很難上漲。
此外,台灣的新創公司 Numbers Protocol 近期則打算運用經濟誘因,鼓勵人們提供完整的圖像資訊。而取用圖像的一方則得支付 NUM 代幣給內容提供者、保存者以及應用開發者。這套代幣經濟是全新的嘗試。
雖然有越來越多工具能幫助人們在數位世界辨別真偽,但它終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舉例來說,觀看者可能早就知道色情片中的公眾人物是假的,但卻根本不在意。就像上網看盜版電影,並不是因為「被騙」。這些情況就得靠政府的公權力介入,難以靠上述的經濟誘因、科技工具解決。
當 metaverse 變得越來越「真實」,除了能夠帶來全新的創意經濟之外,物理世界的難題也會跟著進入數位世界。要如何在數位世界辨別真偽?可以確定的是,眼見為憑已經不再管用。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成為付費會員支持我們走得更遠 🙏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想查閱區塊勢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