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先來勘誤上週的文章內容。在 #431〈STEPN 跑步挖礦〉文章裡,原本我寫的是「每雙跑鞋」都有各自的能量上限,但正確機制是「每位用戶」會依據持有跑鞋數量、稀有性獲得不同能量上限。感謝讀者回信告知 🙏
這篇文章討論大家普遍比較陌生的 Cosmos 生態系。近期 Juno Network 正在表決一項充滿爭議的社群提案 ——是否應該充公一位「巨鯨」持有的 250 萬顆 $JUNO 資產,目前價值高達 24 億台幣。
雖然議案仍在投票期,但選情大勢底定。整體投票率已經超過 87%。其中有 60% 贊成、13% 反對以及 25% 棄權。除非有人臨時跑票,否則即便剩下票數全部都是反對也難以逆轉選情。最終結果會在 3 月 16 日出爐。
多數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 $JUNO。這篇文章會先介紹 Juno Network,再討論社群為何會壓倒性地贊成充公巨鯨手上的 $JUNO 資產。
Cosmos 內的「以太坊」
Cosmos 和以太坊的生態系非常不同。前者是由許多獨立區塊鏈共同組成的「跨鏈網路」,而後者則是只有單獨的一條區塊鏈。兩者對未來的想像也不太一樣。如果說以太坊想成為一台「頂規」電腦,Cosmos 生態系就是由多台「特規」電腦共同組成的區塊鏈網路。
Cosmos 鼓勵每種應用都獨立成為一條區塊鏈,招募自己的礦工來維持營運,並透過 IBC 跨鏈機制互通有無。當用戶分散到不同區塊鏈,就比較不會發生以太坊的塞車問題。開發者也能根據應用場景的特殊需求,客製化各自的區塊鏈功能。不必牽一髮動全身。
但 Juno Network 可說是 Cosmos 生態系中的異類。它並不是專注於某種應用的區塊鏈,而是想打造 Cosmos 生態中的「以太坊」。根據介紹:
Junø 是開源的智慧合約平台,並原生支援 Cosmos 的互通機制。它是一套能根據智慧合約規則來自動執行、控制或記錄事件的程式,並在多個獨立的區塊鏈中都能生效。
在 Cosmos 生態系裡,各種應用都是獨立的區塊鏈。例如 Terra 是以穩定幣為核心的區塊鏈;Osmosis 是以 DeFi 為核心的區塊鏈;而 LikeCoin 則是以 DePub 為核心的區塊鏈。
但 Cosmos 並沒有限制只能一種應用一個區塊鏈。因此 Juno Network 就選擇在 Cosmos 生態中打造「以太坊」,讓不同應用能重新聚集在 Juno 鏈上。雖然這是挑戰 Cosmos 生態系各自獨立的「傳統」,但目前 Juno 鏈上已經有 50 款以上的應用,以及 2,000 多個 DAO。
隨著 Juno 鏈上的應用日漸豐富,$JUNO 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但近期 Juno 社群卻出現一項破天荒的治理提案表決。一旦投票通過,社群將會充公一位巨鯨(whale)用戶手上的數百萬顆 $JUNO,價值高達 24 億台幣。
這讓許多人看傻了眼。沒想到社群竟然可以透過眾人力量,直接剝奪個人資產。而且提案竟然還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若要理解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就得從 2021 年 8 月的 $JUNO 代幣空投活動開始。
充公巨鯨資產
Cosmos 生態系近期有非常多空投活動,而 $ATOM 抵押者是最常被點名的對象。根據 Juno Network 的代幣空投公告:
Juno 的創世代幣發行將根據 2021 年 2 月 18 日每個地址抵押的 $ATOM 數量,以 1:1 的比例將 6,490 萬顆 JUNO 代幣發給共 46,137 個不同地址。為了公平起見,每個地址最多可以領到 5 萬顆 JUNO 幣,並且會排除交易所驗證者以及透過交易所抵押的用戶。
以太坊上的應用多半會將治理代幣發給早期使用者。不過 Cosmos 的生態系相當年輕,且每款應用都是全新的區塊鏈,也就沒有「老用戶」。因此,應用多半會將代幣發給 $ATOM 的抵押者,象徵性地感謝早期支持者,並藉此讓治理轉向去中心化。
空投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準越好。如果規則不夠完善,就會讓「空投獵人」有機可乘。不僅對其他用戶不公平,也會對區塊鏈安全帶來威脅。
因此,Juno 開發者決定在規則中設定數量上限,每個地址至多獲得 5 萬顆 $JUNO,避免少數人領到多數的代幣空投。而且還將快照時間回溯到半年前,確保沒人能「超前部署」。
但周延的規則並不存在。Juno 鏈在 2021 年 10 月上線之後,馬上發現異常活動 —— 52 個分別領到 5 萬顆 $JUNO 的地址,紛紛將 $JUNO 集中到同一個錢包地址。
換句話說,這個地址管理者早在 2021 年 2 月之前,就已經將至少 250 萬顆的 $ATOM 分別透過 52 個錢包地址參與 Cosmos 抵押,才能在半年後,領到約 250 萬顆 $JUNO 的空投。
這筆錢非常龐大。
以下圖為例,目前 Juno 鏈上的最大驗證者擁有 248 萬顆 $JUNO 抵押,但這位「巨鯨」光是一個錢包的資產,累積至今就擁有高達 300 萬顆 $JUNO。富可敵國。
300 萬顆 $JUNO 不僅讓巨鯨能左右 Juno 的未來走向,若將所有代幣抵押給同一位驗證者,還會因為代幣過度集中(中心化),而降低 Juno 鏈的安全性。這對於剛啟動的 Juno 鏈來說,猶如芒刺在背。
因此,社群隨即發起編號 #4 議案,希望充公巨鯨的這筆「不義之財」。
只是當議案進入投票期,巨鯨卻以匿名方式主動聯繫 Juno 驗證者,並透過他對外表示:「這筆錢並非一人所有,而是隸屬於一個基金。基金希望成為生態系的支持者而不是破壞者,但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都會尊重社群決定。」


最終,社群以 7% 贊成、56% 反對以及 36% 棄權,否決議案 #4。這筆錢繼續留在巨鯨的口袋裡,而巨鯨也以行動展現友好,將 250 萬顆 $JUNO 全數分散抵押給約 30 位驗證者,減輕中心化的疑慮。
直到最近,有人回頭檢視巨鯨在過去半年的鏈上操作,發現巨鯨所謂的「支持」似乎與社群所想的不同,因而發起 #16 提案,再次主張充公巨鯨資產。
鄉民的正義
根據 #16 提案敘述:
若你對提案投下贊成票,代表你同意將這位「鯨魚」持有的 $JUNO 減少到 5 萬顆,並將其餘的資金歸還給社群。這位鯨魚用戶在 $JUNO 完成空投之後,立即將不同錢包領到的 JUNO 幣合併到同一個地址,代表背後是有一個人擁有這些地址。這破壞當初 $JUNO 空投活動設下的規則。若選擇不作為,將會使 Juno 面臨風險。
提案中列出幾項風險,包含巨鯨可能以鉅額代幣賄絡驗證者,或是大量拋售 $JUNO,造成去中心化交易所內的 $JUNO 幣價崩盤。只不過,這些都只能說是假設情況,半年前的議案 #4 表決結果出爐後就可以預料到。
真正讓社群對巨鯨失去信任的導火線,是鏈上數據顯示,巨鯨在過去幾個月不斷拋售 $JUNO 的抵押獎勵。
以下圖為例,有網友找出巨鯨拋售 $JUNO 的交易紀錄,而且平均每天套現約 10,000 顆 $JUNO。若按照現價計算,這相當於天天都有 1,000 萬台幣的被動收入。


定期且大量拋售在幣圈是大忌。不僅會直接影響幣價表現,也普遍被認為是不看好專案發展。社群早就對巨鯨取得 250 萬顆 $JUNO 的方法頗有微詞,現在又發現巨鯨竟然是以定期拋售 $JUNO 來「支持」社群。
新仇舊恨交疊,讓不少當初同意巨鯨繼續持有 250 萬顆 $JUNO 的驗證者也「倒戈」,在這次充公巨鯨資產的議案中投下贊成票。
但我認為這是一次「鄉民的正義」。
雖然我也同意巨鯨不該一次拿到 52 組空投,而且議案列出的風險也都有明確的數據支撐,但這仍然不足以構成充公巨鯨資產的理由。
我最不認同的是,社群憑鏈上交易紀錄來替用戶的「忠誠度」打分數。雖然鏈上交易紀錄公開透明、任何人都可以查詢,但支撐這項議案的具體事證,目前就只有巨鯨定期賣幣這個事實而已。
為什麼定期賣幣就活該被資產充公?
其次,巨鯨持有大量 $JUNO 是空投規則漏洞造成的結果(之一),而不是原因。Juno Network 在制定空投規則時理應有能力預料到這種特殊情況。只是他們認為機率太小而忽略,也可能是壓根沒想到。總之,結果是 Juno 必須承受這個風險。
此外,Juno Network 特地將快照時間設定在大半年之前,就是為了避免有人「超前部署」。我相信連巨鯨也沒想到空投規定彷彿就是為了它量身打造,才能一舉拿到大量代幣。
只能說是這名巨鯨幸運,而不應該回頭說它破壞空投規則。畢竟當初巨鯨投入資產時,Juno Network 這項專案恐怕都還沒誕生。
還有媒體將這起事件與以太坊的 The DAO 駭客攻擊對比。但兩者的根本差異在於 The DAO 的駭客是主動鑽規則漏洞獲取資產,而 Juno Network 的巨鯨則是被動地被規則漏洞砸中。
我也相信,因為這項規則漏洞而能重複領取 $JUNO 空投的用戶肯定不只有一位。只不過巨鯨領到的代幣特別多,而且還明目張膽地將代幣匯集到同一個地址,才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有趣的是,這名巨鯨已經在這次投票投了棄權,而不是捍衛自己的立場反對充公。如果最終議案通過,大家還在等著看 Juno Network 能用什麼方法充公巨鯨資產。巨鯨會充分尊重議案結果,主動交出 250 萬顆 $JUNO 嗎?
雖然這只是 Cosmos 生態系中 Juno Network 的眾多議案之一,卻必然會在鏈上治理的發展過程中名留青史。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成為付費會員支持我們走得更遠 🙏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想查閱區塊勢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